考察生意模式的优劣,对需求端和供给端的分析缺一不可。好的生意模式应该在产品或供给上有优势,少数生意可以做到两端都有优势,比如可口可乐,但这不是必须的,只要在其中一端有显著优势就能成就一个极佳的生意。一般所说的垄断、稀缺、差异化、领先等特质,都是在这两个大方向上体现的。
本篇从这两端考察养猪的生意模式,回答养猪业是否是一个适合投资的好生意这个问题。
产品和需求端的特质
猪肉具有同质化、需求量大、需求刚性大、价格弹性大、难形成库存积压的特点。
同质化
猪肉在产品上是同质化产品,与大米、面粉等主粮相似,较难实现差异化。尽管我们在农贸市场挑肉的时候,会把肉色微鲜红、肉质不发软、无滴水之类的视为优质猪肉,不过做到这些并不难,正常饲养、检验检疫合格的猪肉大都能达到。
在新鲜、安全的基础上想把猪肉进一步做出差异化就比较困难了。市场上也能看到像壹号土猪、网易味央猪肉之类的高端猪肉,售价高达普通猪肉的3-6倍。不过这些高端产品的肉质也只比普通猪肉稍好一些,其高昂的售价和对饲养条件的苛刻要求导致需求端和供给端的规模都很小。国人每年消费的5000多万吨猪肉的绝大部分是普通猪肉,高端猪肉的占比非常小。此外,当前养殖主体仍以农户为主,高度分散,猪肉品牌化的阶段尚未到来。
需求量大&需求刚性大
猪肉是民生必需品,需求量很大,全世界一半的猪肉都是中国生产和消费的。温铁军教授在他的十次危机讲座中说道,中国年产6亿吨钢,7亿头猪,算下来差不多每年每人消费半吨钢,吃掉半头猪。猪肉是名副其实的刚需,占我国居民肉食结构的50%以上,自古就有“猪粮安天下”的说法。
消费猪肉的饮食习惯导致猪肉很难被牛羊肉、鸡肉替代。一方面是猪肉在口味质地上与牛羊肉、禽肉差异明显,在烹饪中无法相互替代。另一方面,猪的繁殖能力、生长速度、料肉比远胜牛羊(猪的料肉比约3:1,牛羊约7:1),生产效率高导致猪肉的产量更大、价格也更实惠,同时也更符合粮食安全的要求。中国饮食结构和人口数量决定了猪肉在动物蛋白需求中将继续占据主导地位。



价格弹性大
居民对猪肉的刚性需求导致猪肉价格弹性很大。从经济学角度,猪肉的需求曲线比较平坦,供给量的小幅变动就能引起价格的大幅变动。如果把20元/公斤视为供需平衡的时的生猪售价,那么生猪缺口达到10%-20%,价格就可以涨到30-40元/公斤,供给盈余达到10%-20%,价格就能跌到10元附近。
难形成库存积压
中国人吃猪肉有鲜销鲜食的特点。一般在凌晨屠宰,猪肉清晨上市,一天之内卖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热鲜肉。有了冷链物流之后,冷鲜肉也有供应,保质期可达一周。另外还有少部分是冷冻肉,不过冷冻需要占用冰箱和冷库,并且会导致猪肉口感下降,因此冷冻肉只作为鲜肉的补充。总体来说大部分猪肉都是鲜销鲜食的,上游的屠宰和养殖也是以鲜肉的需求为导向的。这与欧美的消费习惯不同,欧美猪肉消费的很大比例是猪肉制品,比如香肠、培根、腌肉、熏肉等等。
鲜销鲜食的特点导致猪肉流通环节无法形成大量库存。实际上生产环节也同样无法形成库存。猪是活物,要吃要喝的,库存生猪需要占用养殖场地,每天要消耗大量粮食、水电能源和劳动力,存一天就增加一天的成本。养殖者一般不会为了博猪价上涨就大量屯猪惜售。事实上,为了经济效益最大化,猪出栏的时间是在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开始下降的时候,一般是在180日龄或者110kg左右。
同为大宗,猪强于钢
需求量大、产品差异性小的特质直接把猪肉划归到大宗商品的行列里。如果把猪肉与钢对比就会发现,虽然同为大宗商品,但猪肉比钢更有优势。钢主要用于基建、房地产、汽车、家电等固定资产或耐用消费品的生产,这些产品使用寿命很长,下游一旦饱和对钢的需求就会大幅下降,并且持续影响很多年。保质期长的特点导致钢容易库存积压,库存影响开工生产,去库存的过程又漫长而痛苦。炼钢是重资产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巨大,产能进入和退出都非常困难,导致行业不景气时期大家也都一起耗着,谁也动弹不得。因此钢这一类大宗商品的生产过剩是非常可怕的,最终结果是降价都卖不出去。
猪肉也会生产过剩,但不会滞销。猪肉是快消品,有重复性消费的特点,供给过剩的时候可以通过调整价格实现快速出清。与钢相比,生猪销售还是现款现货,无拖欠,无应收账款,经营现金流更好。再加上鲜销鲜食的特点,猪肉不会形成库存,供给过剩的影响时间比较短。养猪产能进入和退出门槛都很低,很多农户会在猪价高的时候多养几头猪,猪价低的时候少养几头,产能的灵活性很大。生产过剩的时候只要通过低猪价逼退部分产能,猪周期就能见底反弹了。可见猪肉作为必选消费品具有消费量稳定的特质,猪周期仅仅是价格周期,不是数量周期。
大起大落的猪周期
同质化、大市场、刚性需求、无库存的特点,再叠加产能进出容易就造成了大起大落的猪肉价格周期。

(生猪价格走势)
猪价大约4年一个完整的周期(从猪价低点到低点,或者高点到高点的时间跨度),大的猪周期内部又会有若干小的猪周期。受通货膨胀影响,生产端原材料、劳动力、能源的成本缓慢上涨,导致猪周期的价格中枢也在逐渐抬升。
我在《牧原股份一:养猪业的三元体系之痛:重资产和长周期》里面讲过,从补充能繁母猪开始,到增量生猪出栏需要22个月时间(祖代猪配种怀孕4个月生出能繁母猪,能繁母猪长到性成熟8个月,能繁母猪配种怀孕4个月生出商品代猪,商品代猪育肥6个月出栏,合计22个月),或者说从削减能繁母猪开始,到削减的效果体现到生猪出栏上面也需要22个月时间。每次的扩产和缩产大概各需要2年时间,于是就形成了4年左右的完整周期。
养殖者判断猪价见底回升,马上“踩油门”补充能繁母猪,22个月后才能见成效,这时大家的产能都开始兑现,猪肉就过剩了,猪价开始下跌。如果判断猪价见顶下行,马上“踩刹车”,削减能繁母猪,也是22个月以后才能见成效,这时大家的产能收缩效果都体现出来了,猪肉开始短缺,价格回升。生猪补栏周期长,这种永远追赶不上的蛛网周期一直“戏弄”着养殖者。

(蛛网周期)
2018年底开始的本轮猪周期是一个大起大落特殊猪周期。由于非洲猪瘟的冲击,导致2018年的猪价的底部往后延迟了数月,并且产能的去化幅度远大于以往,于是在2019和2020两年猪肉缺口非常大,猪价一飞冲天,在高位大幅震荡。本轮猪价的高点(40元)远超以往周期高点(21元)。
高猪价随即激发了养殖热情,人们不顾养殖成本上升,无视非瘟疫情威胁,为了享受史无前例的高猪价盛宴,疯狂补栏。人性的贪婪被超级猪周期无限放大,跑马圈地疯狂扩产,三元留种,高价外购仔猪、种猪,甚至非法疫苗都齐刷刷上阵。激进补栏的代价在周期翻转之后显现了出来,猪价从2021年初的36.8元/公斤,一路下跌到国庆节期间的10.5元/公斤。不计代价的补栏导致行业平均成本大幅抬升,从14元上升到18元附近,2021年大部分时间里猪价远低于行业平均成本。
尽管从后视镜看,猪价是4年一个周期,但是无法据此预测猪价走势。每一个周期内部又受到产业政策、疫情、环保压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周期内部的小周期波动幅度和节奏没有规律。预测猪周期的养殖者常常掉入周期的陷阱中。
价值投资之问
如果第一眼看到养猪这个行业的特征:传统行业、同质化、进入门槛低、价格大起大落,你会不会觉得这是一个糟糕的生意?不仅周期性太强,而且进入门槛低导致竞争过于激烈,这是不是一个价值毁灭型行业?
如果就此得出结论,恐怕言之过早。我们应该问一句面对巨大的市场、同质化的产品和大起大落的价格周期,养殖者怎么做才能胜出?
妄图驾驭周期显然是一个愚蠢的想法,大市场、同质化商品生产者的唯一出路是降低成本。如果某个生产者具备了低于行业平均成本的生产能力,他就能获取超额利润。更深一些的思考是,这种低成本优势是否是独家享有,这种优势的门槛有多高,能否被克服,未来同行业与他的成本差距是会拉大还是缩小?
这几个问题是价值投资的灵魂之问。商业世界里最怕的就是你会做的事情,别人也会。一件事情不管多么重要,只要会做的人足够多,就能把回报水平压缩到生产者的温饱线附近。竞争是投资世界里的头号反派,堪称价值粉碎机、财富终结者。投资者看到这个“财富终结者”,应该立马捂紧自己的钱包,躲得远远的。有趣的是,身份一旦转换,印象立马改变。作为消费者,竞争简直就是一个和蔼可亲、乐善好施的大慈善家,总是让商品变得更廉价,让创新层出不穷,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一个好生意应当在某方具有“独门绝技”,靠这种独家的专长把竞争者挡在门外。很明显,同质化的猪肉在产品端很难玩出花样来,只能在供给端寻求突破。养殖从业者是一群price taker,毫无定价权,他们的出路也很清楚,正所谓:
无从享受溢价,
唯有死磕成本,
向内掘地三尺,
刨出超额利润。
供给端:养猪需要算账
地球人都知道猪肉是同质化商品,养猪的关键在于控制成本。可是成本项有哪些,如何控制?哪些是刚性成本,无法压缩,哪些又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成本?成本端是否存在差异化,低成本技术的门槛高不高?假如低成本技术是易于模仿的,那供给端也难逃同质化的命运,养猪必定沦为如伯克希尔纺织厂一般的平庸生意。
我们简要梳理一下把猪养活、养好的要素。为了简单起见,用育肥环节来举例,育种育苗的问题以后再探讨。
固有印象里,把猪养活很简单,它是一件门槛很低的事情,对农民来说是零门槛,只要在宅基地上建四面墙加个顶就是一个猪舍,然后给猪喂粮喂水就可以了。这是养猪的原始解决方案,我们几千年来都是这么养猪的。
猪是活物,仔细分析起来,猪生长需要投入要素有以下几个:水、食物、空气、居所、防疫医疗和劳动力。
水:干净和充足
食物:营养均衡和充足
空气:清洁(粪污和养殖密度过大可能导致氨气、二氧化碳超标,空气污浊)
居所:舒适、干净,冬季保温,夏季防暑
防疫和医疗:干净的环境(减少细菌、病毒等感染源),疫苗、药物和生病时有有效的治疗
劳动力:喂食、喂水、清扫、消毒等劳动力消耗
在以上几个方面给猪提供良好条件并不难。如果不考虑成本的话,让猪长得更好的解决方案可以有很多。比照一下人生活的健康所需的要素,差不多也是上面几样。因为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我们在实现生活健康舒适的时候不计较成本,比如为了防寒保暖,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食物方面营养、美味和奢侈都没有上限,医疗方面更是不计代价,健康至上,生命至上。
但是养猪不能不计成本,养猪必须算经济账。比如猪在冬暖夏凉的环境中生长更好,但如果为此给猪配空调的话,成本就太高了,养殖者会亏得一塌糊涂。
养殖者需要在投入和产出上取得平衡,也就是在提升饲养条件的投入和由此增加的猪肉产出之间要划得来。在保证产出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成本,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产出。养猪业的进化史就是不断地在投入和产出上算账的历史。
在任何发展阶段,不计成本的提高饲养条件都是很容易的事,但会导致投入产出比失控,毫无经济效益可言。所以,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方式并不一定比低投入低产出更好。关键是谁的投入产出比更优。
传统养殖的舒适区
原始解决方案就是一种优秀的低投入低产出模式。它在提供猪的成长条件方面乏善可陈,猪舍条件、食物、饲喂方式等方面都比较落后。但它的投入是最低的:食物方面能发挥因地制宜的优势,自家种植的庄稼、牧草、土豆甚至剩饭剩菜泔水等都是价廉可用的饲料。猪舍方面天然有优势,自家宅基地不要钱,简单的猪舍建设成本低。防疫方面因为养殖密度低,防疫难度不大,防疫措施马马虎虎过得去就行,不怎么需要花钱。劳动力方面,农村人力便宜并且养猪经营丰富的人有很多。
这种原始解决方案在土地、猪舍、劳动力、饲料等要素上都具备低成本,我把它称为要素低成本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成本低,缺点是生产方式粗放,路径依赖的问题突出,装备、技术和资金难进入,提升养殖效率的潜力有限。这种模式在现阶段仍然是散养户和公司农户模式的舒适区。
要素低成本模式是中国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现状下的产物,它是农村自带的。要享受它的好处就必须保持农村散养户的状态,生产方式的改变将导致原有优势的丧失。散养户一旦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现自产的要素不够用了,土地需要去新买或者租,猪舍需要再建,劳动力需要雇佣,饲料需要外购。
规模不经济和养猪的真正门槛
一旦做大成本就会上升,失去原有的优势,这就是养猪业的规模不经济。要素低成本模式是中国养猪业的一道门槛,工业化养殖者跨不过这道门槛就无法在养猪行当立足。养猪的另外一道门槛是大起大落的猪周期,时而大赚时而巨亏导致资本不敢轻易进入。
这两大门槛构筑了一条无形的护城河,河水又宽又深,河里游弋着鲨鱼、鳄鱼,还周期性地卷起风暴旋涡,这些年里养猪业靠着它挡住了业外资本的入侵,挡住了业内资本的扩张。正所谓:
万达、高盛、碧桂园,一众大佬望猪兴叹。
正邦、天邦、新希望,大批老手阴沟翻船。
这就是我经常说的,养猪不难,养猪门槛很低,但是低成本养猪的门槛很高,大规模低成本养猪的门槛非常高,大规模低成本养猪还想快速扩张的,门槛高出天际。
工业化的破局
只有打破规模不经济的困局才能实现养猪的工业化。规模不经济的本质是技术水平不足。养猪工业化和现代化不是在低投入低配置低产出和高投入高配置高产出之间的二选一,而是在两难中求突破,实现中等投入高配置高产出甚至低投入高配置高产出。
很少有养殖者愿意这么沉下心来搞技术。首要原因是养殖技术升级的难度太大。养殖模式的进化不是单一环节、单一技术能搞定的,它是一整套解决方案的进化和替代,需要多环节多维度的持续积累和大量的微创新。
由于猪是活物,非常脆弱,养殖技术的改进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技术进步经常要求流程再造并导致管理难度的提升。比如为了提升防疫,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流程,会对养殖场布局,猪舍内部划分,消毒,生猪转栏,人员进出等环节的操作提出更高要求,饲养者的管理水平必须提升上来,否则就无法支撑技术的升级。
工业化养猪是融合多门学科的高科技行业,从育种、选种、饲料、猪舍、防疫、环保几个方面来看,养殖企业需要具备遗传学、育种学、营养学、兽医学、环境科学、信息化、人工智能、建筑学、工程学甚至空气动力学等方面的人才。
以猪舍为例,猪舍是现代养殖业的航空母舰,是一切技术载体,绝非刻板印象中的四面墙加个顶的简单建筑。作为猪每天生活的居所,猪舍的好坏直接影响养猪经济效益。猪住着舒服,才会免疫力强、食欲好,繁殖能力、长肉速度都会更好,而且饲料、物料消耗更低。猪舍的选址布局,舍内环境控制(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病原微生物控制等),粪污处理、生物安全防控等方面都需要做好,还要安排好人流、猪流、风流甚至粪流的方向。尤其是随着单场养殖规模的上升,整个系统的复杂性将指数级上升,任意一个环节没做好,整体效率都会被拉低,兼顾多方面的难度非常大。
因此猪舍设计是个非常精细、需要工业沉淀的活儿。比如兼顾通风和保温就是件不容易的事,需要考虑空气的流向,让每个栏里的猪都呼吸上新鲜空气,但又不能让舍内温度下降过多,特别是对哺乳舍和保育舍,还要考虑湿度、病原微生物控制、节能等因素,通风系统的设计非常复杂。
除了技术升级难度大以外,阻碍养殖者走技术升级路线的还有两个重要原因:其一是大起大落的猪周期。这种价格波动持续撩动着养殖者的投机心思,让人难以保持定力。特别是要素低成本模式本身就具有进入退出的灵活性,为投机提供了便利。其二是,工业化养殖是重资产行业,猪舍等需要大量前置资金的投入,后期才能见回报,重资产属性严重制约扩张速度。
人性都喜欢赚快钱,不愿付出,不愿等待。谁愿意既垫付巨额资金,又要死磕海量技术难题,还要看着其他投机养殖户赚大钱,这简直是活受罪啊。不过,如果有企业坚持了长期主义,选择了这条艰难的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拥有其他养殖者望尘莫及的优势,技术领先的门槛会筑的很高,护城河又宽又深。
新产能替代旧产能
未来属于工业化养殖企业。工业化养殖企业第一步用技术的红利弥补技术本身的成本,在总成本上与传统养殖模式看齐,以求得生存。第二步通过技术的进步实现对传统模式的超越,并开始大规模替代传统产能。第三步,通过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大幅拉开差距,并最终淘汰传统产能。
现在,第二步正在进行中。

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养猪业供给端的情况:
1.供给端的成本存在明显的差异化。
2.要素低成本模式是传统养殖者的护城河和舒适区,既有优势也有路径依赖,降成本潜力有限。
3.要素低成本模式也是工业化养殖的门槛和垫脚石,跨过去之后就能打开规模不经济的天花板,后续还有很大的技术提升潜力和进一步差异化的空间。
结论:养猪行业是一个可以实现成本差异化的行业。它是一个好生意,一个长坡厚雪。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oshango.com/86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