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扶贫计划书,创新创业扶贫计划书怎么写?

摘 要:以拜泉县团结村的果蔬创业扶贫模式为例,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从公共经济学、行政管理学以及心理学角度对“一牵二培,三带三创,四扶四补”的扶贫模式进行详细剖析。结果表明:这种果蔬创业扶贫模式符合目前我国精准扶贫工程需要,通过增强贫困群体在脱贫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带来扶贫的持续性效果,突破传统扶贫模式的壁垒,有利于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实现贫困农村、农民早日脱贫的目标,具有广泛的推广性。

《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中指出“要培育500万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型农民是新型职业农民中的领头者。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2019年“中央1号”文件也指出“到2020年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支持建立多元化、多形式的服务平台,用以支撑创业,完善乡村创新创业、支持服务体系”。创业式扶贫是以提升贫困户的主体地位为核心,通过支持农民创业,将贫困人口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激发出来,改变过去“吃、等、依、取”的心理,让更多的贫困人口从创业走向创富,实现脱贫。除此之外,创业扶贫可以促进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在本质上解决贫困问题。推动农村贫困户持续脱贫,创业脱贫,2个关键点分别是对农民创业者素质的提升和让农民的创业项目具有市场竞争力以及抗风险能力,进而带动贫困地区经济效益快速增长,最终取得脱贫攻坚的胜利。果蔬种植业因其种植周期短、见效快、收入高、栽培技术易掌握,成为农民创业优先考虑的产业之一。随着日益活跃的市场经济和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普通果蔬的栽植效益开始下降,而一些新、稀、特色果蔬的经济效益却直线攀升,且市场开发潜力巨大。特色果蔬各具特点,其营养含量高,无污染,符合当下人们“吃出健康”的理念,市场竞争小,销售前景广阔,可在短时间内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利用特色果蔬发展创业扶贫的模式正在蓬勃兴起。

1 果蔬创业扶贫

1.1 创业扶贫研究现状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扶贫攻坚的重要阶段,有关创业扶贫工作及其模式、主题、有效性、发展困境及未来展望等相关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相比于传统“输血式”的扶贫措施,创业扶贫是一种举措上的创新,能够完善现有的扶贫开发措施并对其进行功能上的延伸。在首届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上,“创业扶贫”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培育市场的主体力量是创业扶贫最核心的理念,对于贫困地区农民和农村的持续发展问题,可以通过扶贫的市场主体力量加以解决[1]。那么,所谓的农民创业扶贫模式,最关键的是在农民的创业实践中注重培育贫困地区农民和农村的内生发展力量,这是一种扶贫开发,能够帮助农民和农村脱贫致富的新模式。创业扶贫可以依据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在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鼓励农民农村创业。这样不仅能够缓解贫困现象,还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我国目前采取的创业脱贫措施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各种形式的创业项目,例如旅游开发、电子商务、高级产业带动等多种形式,引领贫困地区实现脱贫。陕西省礼泉县栖霞镇袁家村是创业扶贫的一个典型代表,彭华涛等[2]将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探索性的方法,构建了一套资源、意愿和能力约束破解,与精准创业扶贫的内在逻辑。郑春等[3]运用“一选二阶三贴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培育大批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创办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带动大量的农户(贫困户)脱贫,打造一支长期立足农村又与贫困户生产紧密联系的创业扶贫队伍。王珊珊等[4]以安徽砀山县的电商扶贫工作开展现状为例,从砀山电商扶贫工作中各方主体协同发展的视角总结出“政府扶持+市场导向”“电商平台+贫困户”“龙头企业+扶贫驿站”“电商平台+物流配送体系”等多种电商创业扶贫协同发展模式。

创业扶贫工作在快速取得进展的同时,在具体实践中仍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现有的创业扶贫模式多以创业意愿、创业能力和创业资源作为重要的前提,但现实中往往存在着创业能力不高、创业资源不足、创业意愿不强等各种约束。因此形成了一种局面:既定的创业扶贫模式难以实行,政策很难展开,无法实际推动经济增长以达到实现脱贫的目标,甚至有的地区还出现了走向反面的情况[2]。同时,我国很多贫困地区的扶贫对象普遍存在着缺乏创业观念以及创业意识淡薄的问题,造成创业积极性不高;而自然资源、资金资源、产权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创业资源的不足,也造成了创业技术含量低和生产力不足等问题[5]。仍需注意的是:对于很多贫困地区来说,创业扶贫的对象所形成的社会网络有时也是阻碍创业扶贫的一个因素。以上各种情况导致很多地区并没有适当的、具有丰厚回报的经济活动来维持脱贫工作的进行。

1.2 果蔬创业扶贫概念的界定

果蔬创业是一种符合我国当前精准扶贫内在要求的扶贫措施,能够从根本上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使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在精准扶贫战略的指导下,脱真贫、真脱贫,这对传统创业扶贫模式来说,是一种实践和理论上的突破。果蔬创业扶贫将精准扶贫理念与创业扶贫手段相结合,将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工作中心,综合考虑身体素质、家庭背景、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等多方面因素,选择具有脱贫致富需求的贫困群众为目标人群,结合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协同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注重挖掘创业资源,培植能人创业。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专业的技术人员,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和生产环境,优选出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特色果蔬,并提供园区规划、技术指导、收获包装、宣传销售的一条龙服务,以应对农户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资金、技术、销售等难题,以此提高创业者自身素质,实现高质量脱贫、可持续增收和有效防止返贫[6]。

以拜泉县团结村为例,当地农户在政府的帮助支持下,努力完善“棚室小区”和“绿色小菜园”两大品牌项目,同时大学生创业团队—东北农业大学“东小农原味果蔬创业团队”与贫困户结合,将团队优选的特色果蔬—草莓番茄,以“新技术”模式在团结村从示范种植再到大面积推广,传授种植经验,以预售、订单式销售、店面销售等多种方式销售,用特色果蔬带动农民创业,通过农民创业帮助贫困户脱贫,实现创业团队与贫困户“双赢”的局面。

2 拜泉县团结村的果蔬创业扶贫成效

2.1 拜泉县团结村基本情况

拜泉县上升乡团结村是一个国家级深度贫困村,距离县城6.7 km,辖7个屯,全村户籍人口822户、2 698人,常住人口612户、1 566人,其中贫困户148户、249人,人均耕地少,因为缺乏专业的蔬菜种植技术,农户只能种玉米、大豆这种单一的大田作物,人均收入只有2 000元左右。

拜泉县团结村隶属于黑龙江省中部偏西,地处小兴安岭余脉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490 mm,年均积温2 454.5 ℃,年均日照2 730 h,无霜期122 d。光照充足,温差适宜;周围无大型污染企业,水质良好,水资源丰富;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带上,土质肥沃,光热水资源配合同期,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生长。

2.2 果蔬创业扶贫成效体现

2.2.1 果蔬种植业蓬勃发展

2018年,黑龙江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与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的专家们多次深入团结村,研究“3+1”脱贫产业,即:小院蔬菜种植基地、小院经济示范基地、果蔬采摘基地,加上千米冷库项目,并利用扶贫基金,建设“扶贫棚室小区”以及由10栋温室、10栋大棚构成的新型产业园区,用以种植特色果蔬。目前,团结村正逐渐成为集种植、储存、线上线下销售为一体的绿色有机蔬菜种植村。

2.2.2 创业农户数量逐渐增多

拜泉县上升乡团结村有贫困户148户、249人。东北农业大学的“东小农原味果蔬创业团队”加入到此次“脱贫攻坚战”后,与团结村进行点对点帮扶,利用团队自身优势,辅助培养创业农民,提高创业农民自身素质,使其具备良好的创业条件。目前,团队已根据当地村民的身体素质、家庭背景、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与区域内声望等多方面因素共选定50户农民作为“领头羊”,让其在家门口创业就业,未来引领更多的人脱贫致富。

2.2.3 农民收益显著提高

2018年之前,团结村人均收入只有2 000元左右。2018年,学生创业团队在团结村示范性种植了3 000株草莓番茄和9 000株鲜食玉米,手把手教农户栽培技术,利用绿色小菜园项目和团队自身营销平台,帮助农户宣传销售,为农户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由表1可知,3 000株草莓番茄采收后,得到商品果一等果量1 250 kg,团队以16元·kg-1的价格订单式回收1 250 kg,二等果250 kg,以8元·kg-1的价格在县里零售,667 m2种植草莓番茄的总收益大约为22 000元,农民增收约10 000元;667 m2玉米共结玉米2 000穗,小菜园项目以每穗2.5元的价格进行全部回收,总收益约5 000元,农民增收约4 000元。

2.2.4 扶贫模式可持续性强

“新品种”和“新模式”得到了当地农户和驻村工作队的认可,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正在成长为当地脱贫致富带头人。2019年,团结村新建成的温室和大棚将全部投入使用,预计种植9栋棚室的草莓番茄,10栋棚室的特色果蔬和3 000 m2的鲜食玉米,待采收后,农民收入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受益人群将进一步扩大。团结村也会涌现出一批新型的“农村创业者”,从创业走向创富,不仅提高了果蔬产品的质量,还实现了农民的可持续增收。

3 “一牵二培,三带三创,四扶四补”的果蔬创业扶贫模式

在拜泉县团结村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出一套独具特色的果蔬创业扶贫模式,即“一牵二培,三带三创,四扶四补”的果蔬创业扶贫模式。其具体内涵是: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由当地政府牵头,本着“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培养创业农民,培育特色产业品牌,并依托大学生创业团队等群体力量,为贫困地区带去人才、技术、营销方面资源,实现栽培品种、种植模式、销售平台创新,同时通过扶志、扶智、扶技、扶业,弥补农民创业意识、创业资本、创业技术、创业机会的欠缺,有效提升农民创业者素质,打通脱贫致富的通道。

3.1 “一牵”:政府牵头,指明方向

在此模式下,政府由扶贫脱贫的主体转变成实施经营考核和精准管理的工作者,通过调动相关负责人、贫困户、创业团队等多元主体的积极性,给予优惠政策,协调各方利益,形成多方参与、互促合作的良好局面。省委选派优秀干部进驻建档立卡贫困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这些特殊的扶贫群体包括扶贫村官、扶贫大学生和扶贫第一书记,他们与目标贫困户进行一对一定点扶贫,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驻村工作队的任务是把党的声音和党的扶贫政策带到乡村,通过深入考察贫困村的实际发展情况,精准识别贫困户,和村、社干部等共同制定适宜当地的扶贫发展战略,选拔潜在的创业者、乡村振兴的本土化人才,并给予专业培训,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政府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尊重目标贫困人口在脱贫、扶贫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打破其在传统扶贫模式中的被动地位,从破解脱贫人口的“心理贫困”入手,刺激贫困人口自身脱贫热情,激发其在脱贫过程的主观能动性。以果蔬创业机遇诉求替代传统的政策诉求,逐步将生存型创业向机遇型创业转化,改变政府投入决定扶贫效果的情况,减轻政府压力。区别于传统扶贫手段,以脱贫人口自身能力的提升,增强其收入的可持续性。

3.2 “二培”:培养创业农民、培育特色产业品牌

当前我国扶贫工作中存在着“剩余贫困群体”致贫原因千差万别的现象,那么首先就要考虑如何适应我国扶贫开发目标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精准确认潜在创业者。“未来谁来种地”是我国农业中的重大命题,未来的农业经营主体,是现在的青壮年农民,以及具有一定经营头脑和经营规模的农民。他们是未来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是未来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代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希望。因此,应优先选择80后、90后农民,让一批年轻农民接受培训和提高,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还要加强对农村女性农民的宣传和引导,让更多的女性农民主动参加培训。更要鼓励大学生返乡,参加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培育和树立返乡大学生创业典型,广泛宣传其创业事例,吸引更多的返乡大学生参加新农人培育。在此过程中,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引擎与“互联网+”新动力,打造农村贫困群体的个性化“众创空间”,突破传统模式中依赖公共投入、指导性弱等缺陷,加速从赋予性开发扶贫向参与型开发扶贫的转变,推动扶贫模式从外生性脱贫到内生性扶贫的转变。其次,由于农业经营的风险性、弱质性和一定程度存在的农民短视性,需要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农民的主要需求,合理安排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计划。尽可能鼓励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参与的扶贫举措协同和统筹治理平台,破解贫困群体存在的贫困人口规模大、集中分布、动手能力弱、文化教育水平低、生产生活环境差、可用资源稀缺等困境,有效吸引农民参与培训,从而提升培训的效果。

特色产业品牌的建立。果蔬创业扶贫的效益大多来源于农产品的销售利润,品牌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刺激利润的增长。地方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内涵都蕴含在农业区域品牌中,其区域效应比工业产品更显著[7]。发展特色产业的品牌化,可以带活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创业团队将贫困地区的生态、人文等资源优势注入产业扶贫的发展过程,发挥品牌的溢价功能,从而带动区域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团结村近年来培育出了“绿色小菜园”品牌项目,该项目本着“无污染,无残留”的销售理念,坚持使用黑土培育植株,并应用现代化种植技术精确把控水分与生物有机肥的比例,拒绝使用化肥、高毒高残留农药,果蔬采摘后,利用城际快递从拜泉县发往哈尔滨市,实现蔬菜的新鲜配送,保证产品的品质和口感,为消费者生产高品质的绿色果蔬。县政府为有发展小院蔬菜种植意愿的农户建设了庭院大棚,并进行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种植、统一销售,整体项目实施后,团结村的绿色有机蔬菜走进了周边大城市,村集体每年增收近60万元。

3.3 “三带三创”:创业团队带人才创新品、带技术创效益、带营销创平台

第一,利用人才优势,最大化地开发贫困地区绿色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选择特色果蔬产业,建立特色果蔬基地。创业团队提供从种到收一条龙服务,辅助培养新型创业农民,以此推动经济发展,使农户脱贫增收。团队成员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规划设计产业园区,并实地考察团结村自然环境,发现其光照充足、温差适宜、水质良好、水资源丰富、土质肥沃,光热水资源配合同期,能够使多种农作物更好地生长。团队引进“草莓番茄”和“鲜食玉米”两大新品种,手把手教农户种植,提供平台予以销售,为农民创业提供资金保障,解决生产、技术、市场、销售等方面困难和问题。

第二,专业技术人员通过集中培训和跟踪服务,可以使贫困户很快成为种植瓜果蔬菜的高手,提高农户的专业能力,增强其创业能力,帮助农户更快脱贫。在集中学习阶段,选聘熟悉“三农”情况、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指导能力强的专家,指导贫困农户开展特色果蔬的示范种植,举行各种和蔬菜生态种植有关的科学讲座;邀请农民创业典型现身说法,增强农户的信心与决心;同时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等交流平台的方式,促进专家与农户、农户与农户间的相互沟通、借鉴。在跟踪服务阶段,每周派专业的技术指导人员,挨家挨户地发放指导手册,及时了解栽培情况,解决百姓当前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实现从种到收的全程帮扶。如今,创业团队探索的草莓番茄的饥饿栽培模式已被大多数农户接受,贫困户在较短的周期内获得了良好的效益。

第三,依托团队现有的创业销售平台进行销售推广,实现线上与线下、新零售与传统零售的结合。团队以“东农原味”公众号为网络运营主体,在阿里巴巴森果、微信微店等网络销售平台上注册店铺展开宣传和销售,推出节假日礼盒装、限时折扣、优惠券的优惠活动。网络销售方面结合实际生产,在种植阶段便开始预售。同时紧跟时代潮流,利用微博、抖音等软件,对特色果蔬产品进行宣传,打造特色品牌,拓宽销售渠道,扩大目标人群,提高知名度。线下主要在哈尔滨高校内进行定点销售。同时为线上预定自提点,同城顾客可提供顺丰包邮。对于初次购买的潜在顾客,定期进行不同种蔬菜试吃的活动,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此种营销平台的建立,改善了传统销售方式速度慢,时效性弱的问题。种植与销售同步,延长了农产品的商品期,缩短了种植的回报期,解决销售难题,降低创业成本,达到帮助农户脱贫增收的目的。

3.4 “四扶四补”:扶志补意识、扶智补资本、扶技补技术、扶业补机会

扶志补意识。脱贫致富,精准扶贫“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8]。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如定期宣讲政策,普及科学技术,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使其树立创业发展、自力更生的意识,增强其脱贫致富的信心,并将其坚定的意志转化强劲的生产力。长效性实施可杜绝脱贫又返贫的现象。

扶智补资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践证明,以往的“输血式”扶贫可以缓解短期贫困,但不能形成稳定、长期的致富机制,要想真正的从根源处摆脱贫困,必须建设“造血式”扶贫。通过提高培训质量、创新培训模式,让贫困户谋得一技之长,拥有创业资本。同时,应该认识到,大量引入专家人才的费用对于贫困县而言是一笔很大的支出,这将导致专家难以长期指导。更好的办法是资助那些家中长辈缺乏劳动力的贫困学生,鼓励其在职高阶段学习家乡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知识,毕业后加入地方产业发展。

扶技补技能。提出了“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成立一大批扎根在农业第一线的农业公司、合作社,带动和引领农民脱贫致富。有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可弥补农民在创业技能上的空白,没有种植经验的新菜农也能通过手把手教学很快的掌握栽培技术,这可以为贫困户提供很多的就业机会,也可以让他们学习到一门独特的栽培技术,培养一批职业农民,使其可以靠着自己的本领提高收入,从而实现真正脱贫的目标。

扶业补机会。产业是实现贫困户长效、稳固脱贫的一个重要的支撑,要立足优势,根据当地实际的环境条件和创业需求,选择适宜发展产业。同时,利用和整合各种产业扶贫政策和资源,确保产品成为商品,使贫困家庭充分享受特色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好处。根据当地条件应采取合适的措施,环境和需求,以选择和发展产业,充分利用和整合产业扶贫政策和帮助资源,确保产品成为宜销商品,使贫困家庭充分享受和分享发展好处。同时延伸产业链,在各环节给予扶持帮助,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团结村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自然环境的空白,发展了特色果蔬种植业—草莓番茄,通过多方销售渠道,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4 对策与建议

该研究所提出的新型果蔬创业扶贫模式,是对原有的扶贫给大棚、资源形式的补充,在培养新农民的同时,也将提高创业项目持续运营能力。该模式适合于一直从事传统种植业的贫困地区,以及栽培技术、生态环境等资源较为匮乏的地区。在创业项目稳步发展之后,可以结合开展设施蔬菜、观光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等项目,充分发挥项目制框架在开发式扶贫中资源整合与要素聚合的作用,多渠道助推实现脱贫目标。

在模式可推广性方面,首先,我国扶贫工作中面临“剩余贫困群体”致贫原因和贫困问题千差万别、贫困问题与多领域问题相互交织的挑战,传统扶贫措施难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其次,创业扶贫符合精准扶贫战略的要求,能够实现对传统扶贫理论和实践的有益补充,是推进精准扶贫战略的可行路径。最后,有利于在心理上改变贫困群体的被动地位,增强其脱贫主观能动性,促进脱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今后的推广应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4.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供全方位扶贫支持

政府应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确保农村贫困人口享受各种扶贫开发的扶持政策,增强创业扶贫的力度和深度。在扶贫过程中,要鼓励农村贫困人口积极参与创业活动,选择适合个人发展的产业。还要充分考虑困难户创业的基础和条件,对愿意创业的人给予免费指导。同时,将选择创业的贫困人口纳入企业担保贷款范围,增强贫困家庭创业信心和抵御风险能力,为贫困人口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6]。

4.2 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扶贫优势,创新创业扶贫模式

非政府组织可凭借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和影响力,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把扶贫项目与自己所从事并擅长的行业关联起来,让贫困农户获得必备的能力,尤其是在获得创业资本和创业机会方面,提升扶贫开发效率。另一方面,组织成员可以深入到贫困群众当中去,将分散的贫困户集中起来,整合弱势力,形成合力,让其参与到社会经济发展中,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来解决脱贫问题。在创业扶贫中,要提高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度,形成多方合作、协同扶贫的局面。

4.3 加强对创业农民的培训,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技能

加大对有能力的扶贫对象创业支持和培训力度,为平衡长期扶贫机制和短期扶贫工作,应将一部分扶贫基金应用到培育新农人方面,从根本上改善内部活力和农业发展的源动力,为农村脱贫注入持久的动力。农民素质的提升是创业扶贫的核心,基层政府根据农村的现实基础,对有创业意愿的农民或潜在创业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指导和培训,从多方面多渠道提升农民自身的素质,打造一支能立足农村、以产业兴农、与贫困户生产紧密相联的创业扶贫队伍。

4.4 立足地方特色产业,保障农民增收

在农业产业种植的初级阶段,更高的收益来源于产业链的延伸,要不断创新思路,让更多的农户参与到全产业链的发展中来,充分享受全产业链发展的成果,将农户尤其是贫困户嫁接到产业链发展的各环节,同时保障农民的产品能变成商品,让农民看得见实实在在的收益,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果蔬创业扶贫成效。此外,要将发展特色产业扶贫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实现贫困户和贫困村都可脱贫的目标,以促进乡村的整体脱贫。

作者:于兴业 薛渝凡 刘在民 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东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中心 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来源:北方园艺2019年19期

基金: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一般课题资助项目(BEA190112);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资助项目(19KSB005,18GLE457);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oshango.com/82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