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5分钟,分享适合小微企业的互联网转型实操技术,0基础快速上手指南。大家好,我是野生运营阿九。
今天是广告投放这个小系列的最后一期,重点会聊一下预算分配、人员配置和一些基础的注意事项方面的事。

广告投放对企业来说并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会牵扯到预算、团队、甚至生产线方面的调整。可以说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动作,那在决定要做这件事之前,有一些事情还是需要提前考虑清楚的。
1、 投放初期可以采用蜻蜓点水的方式尝试
广告虽然说是现在比较有效的一种获客手段,但是正好像上面说到的,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所以广告是否适合你这个企业,在你这企业是否能成功,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未知数。
那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在开始广告投放的时候,是可以采用蜻蜓点水式的尝试的。并不建议在没有足够成熟的经验和数据积累的前提下贸然的把大量预算一下子投入进去,一旦出现了方向性错误,回头的成本太高。

所以比较建议的方式是选择几个最有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服务,选择一个同行投放广告最多的平台,进行尝试。
之所以说建议选择同行最多的平台,是因为这样的平台是经过众多同行测试过的,最适合你这个行业的平台,相对会比较稳妥。
在预算的分配上,前面几个月可以给一个相对稳定,企业能承受的总预算。比如年度你放在营销上的花费一共是十万,那作为尝试,前三个月你放在广告投放上可以给2-3万,这个预算对很多行业来说做尝试足够能看到效果了。
如果看到了比较积极的效果,可以追加预算,如果效果一般,要考虑是否账户优化上做的还不够到位,要尝试优化提升效果,如果一点效果都没看到,就要重新考虑你是否适合做广告投放,及时止损也是盈利。

这三个月主要的任务并不是盈利,而是看到积极的反馈,并且建立适合自己的投放模型。比如经过三个月的投放,你发现每个月投放五千块的时候能达到比较好的状态,超过这个预算也不会有很明显的提升,那就要逐渐的把月预算控制在五千左右,建立自己的投放模型。
2、 关于广告投放操作人员的问题
广告的投放本身是一个对技术和经验有一定要求的,理论上是建议把这个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操作。
但是这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企业本身在广告投放上预算很小,账户也不复杂。如果单独去招聘一个专业的投放操作人员,工作几乎是不饱和的,会有人工的浪费。
所以对这个事情解决方案有三个,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衡量:
招聘专业人员操作:如果未来你有转型互联网的打算,打算把网络广告投放作为一个长期渠道运营,那可以考虑招聘一个专业人员,做长线布局。自己培养一个人做广告投放,所有的经验积累都是在公司,对长线有利。

自己操作:比较适合创业公司,老板或者核心员工对互联网有一定的认识,学习能力比较强,内部培养一个也可以。不过这种的话前面学习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会高一些,好处是核心数据可以控制在核心员工手里,比较安全。
外包:如果公司内部没有合适的人,暂时也不打算专门组建自己的广告投放团队,外包的话是一个比较稳妥的方式。直接花钱解决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外包的时候要谈好合作细节,避免被恶意跑消费。
最不建议的方式:随便在公司找个人,把广告账户丢给他。也不给任何的技术培训和支持,这种方式注定广告投放会失败,尽量不要做。
3、 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最大的阻力是什么
最大的阻力并不是技术和经验上的缺失,而是对互联网转型战略的信心不够坚定。
凭借主观判断觉得自己需要涉足互联网,首先这个理由就不够科学。因为同行都在做、因为现在互联网很火,头脑一热就开始做,这些理由本身并不客观。
另外,对互联网转型战略的信息不够坚定,今天打算做,给了些预算,做了一周觉得粉丝怎么还没过万呢,就没信心了,开始撤预算、遣散团队。
这样的事遇到的实在是太多了,互联网早就不是那个可以野蛮生长的年代了,都需要精细化的运营和经验的累积。别人做了三年才有的效果,你单纯靠抄袭想三个月就超过人家,这个事情放在任何领域都是不可理喻的,为什么觉得放在互联网上就如此想当然呢?

我们鼓励蜻蜓点水的尝试,那是一种降低风险的运营策略。但是蜻蜓点水不等于三心二意,这种心态只能被那些别有用意的公司割了韭菜。
比如,前几年多少老板被所谓的社群私域培训割了韭菜的?这种事不会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总结一下
今天聊的几乎都不是具体操作上技术的问题,是一些大的想法和策略。技术问题总会有解决方案,但是想法一旦出错,远远不是靠技术能弥补的。
至此,广告投放这个小章节就结束了,后面会开始分享文案写作方面的一些建议,感兴趣的可以持续关注。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oshango.com/79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