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武夷山赤石村,有着这样一个古风古韵的天井的老屋,屋内保留着百年前茶行的斑驳痕迹,有茶叶制作间、茶叶收购厅、银元储存库……一步踏进,恍若百年茶香迎客而来。
这是始建于清顺治十年的乾盛源古茶行,也是老板袁秀华四十年来的信念。11月16日,记者走进茶行,聆听了一段曲折起伏的赤石村茶业史与老茶行崛起的故事。

坚守初心还原百年老茶的质朴
“赤石村,曾为赤石镇,几百年来,一直是万里茶道的茶叶集散地。在武夷茶贸鼎盛时期,最多曾设有九座船运码头,茶叶的商号近70家之多,素有‘河上往来船百渡,码头灯火彻夜明’的小苏杭景象之称。”围坐在乾盛源茶行里屋,沏一壶岩茶,汤色由淡渐浓,乾盛源茶行的继承者袁秀华,向记者娓娓道出武夷茶贸的一段家国茶史。
袁秀华家的茶行见证了赤石村茶贸易300多年来的沧桑变化。“茶行是从爷爷那一辈开始经营的,印象中,每年茶季,家里总是飘着茶香。”袁秀华说,后来,遇上“统购统销”时期,私家作坊在武夷山也全部消失,家族也不得已中断茶技。

袁秀华告诉记者,他之所以要振兴这座老茶行,是源于他爷爷临终的遗愿。在他爷爷最后的日子里,曾传给他一张张压箱底的字据和手稿,这都是辉映着袁家老茶行曾经的底蕴印记和制茶秘技,爷爷期望他有朝一日能重新收拾家中的茶行,传承祖传古法制茶技艺,恢复百年前家中茶行的荣光。
“这么多年在外拼搏创业,我始终未敢忘记爷爷的遗愿,也一直想着,还愿儿时家中制茶的情景和茶韵”从青涩到成熟,袁秀华十多年来,走南闯北拼搏创业,始终不曾放弃制茶执念。终于,在2009年,也是他的而立之年,他回到赤石村,挂起了“乾盛源古茶行”招牌,从一枝一叶开始,做开启了他的筑梦征途。
传承茶行孜孜不倦讲好茶文化
做茶,其实做的是文化。2018年以前,袁秀华一直做裸茶生意,茶叶品质虽好,但价格低,鲜有人知。“当时,朋友给送了英国立顿的红茶,并告诉我英国的红茶是极好的。我恍然大悟,当下,中国最缺的是讲茶文化的人。”于是,袁秀华拾起家族品牌“乾盛源”。同时,他也开始修葺老屋,还原老茶行的原貌,让人们通过老茶行的缩影,看到武夷茶贸易繁华景象。“不仅仅是修缮,我要继续还原老茶行的各项功能,更好地将武夷茶文化传播给世人。”

2016年,袁秀华带着爷爷传下来的青弧,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我有传家宝》节目,在节目中袁秀华说,爷爷传下来的不仅仅是制茶工具,还有他为人低调、做事严谨的家风家训。在那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到访袁秀华的茶行,“现在,常有来自国内外的茶客来茶行参观,每天多则四五十人,少则三五人。”对于到访的茶客,袁秀华总是温上一杯热茶,热情招呼,在茶香氤氲中,孜孜不倦的将老茶行和赤石村茶业史一遍又一遍的讲述给茶商游客。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2019年,乾盛源茶行成为万里茶道首批入驻企业;2021年8月,袁秀华受邀参加第八届中蒙俄万里茶道城市合作会议,这也让袁秀华开拓了茶贸的版图和交流茶文化的视野。他告诉记者,他的梦想就是把这间百年茶行老屋打造成一个沉浸式体验的茶文化博物馆,让每一个来这里喝茶的客人,都可以喝到正宗的武夷岩茶,了解到最完整的闽茶文化,让每一个客人在喝茶之后,带着“文化回甘”,将岩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供稿单位:大武夷新闻网
作者:黄炜莉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oshango.com/40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