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人们依旧在不确定中把握生活:疫苗接种、河南暴雨、中国航天、建党百年······这些关键词串联起来了全国人民对于这一年的回忆,有荣耀,有感动,有遗憾,也有欢笑。
当然,还有一些专属招商人的年度关键词,他们贯穿了大家一整年的工作。这些热词的背后,反应出了这一年招商工作的走向与趋势。

01

“专精特新”是今年最热的关键词之一,一度霸屏各大公众号,国家与各级政府也在不断提及,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型企业。
在如今国际技术持续博弈的大环境下,一系列“卡脖子”问题制约着我国技术创新,“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成长,是改善这一现象的重要途径。
全国各地在推进“专精特新”战略,此举措不仅能助推企业的发展,还有利于各地区打造核心竞争力。比如:补足产业链高端环节、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形成良好产业生态、培育高成长性的“隐形冠军”等。
02

“共同富裕”今年多次在国家重要会议上被提及,浙江也正式成为共同富裕示范区。
“共同富裕”的号召得到多重响应,阿里、拼多多、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企业纷纷重金跟投,支持共富目标推进;浙江作为“共同富裕”的先行示范区,集结了政府、学界、企业力量,一同探讨“共同富裕”的见解与实现。
“共同富裕”的关键点是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强化行业发展的协调性。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招商引资工作的助力,除了转变传统招商思路,向产业链配套招商、重技术项目倾斜之外,各地从拼抢资源向合作招商的转变也至关重要。
“飞地模式”与“反飞地模式”,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灵活运用。通过合作招商实现产业与人才的有序转移,以此缩小地区、城乡差距,分阶段实现共同富裕。
03

今年以来,双碳目标成为经济转型的助推器,制造业作为能源的下游,是耗能大户,也是排碳大户。因此,制造业的转型势在必行。
企业的升级转型必定是一场“硬仗”,这个过程,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创新与探索,也需要政府的助推。苏州工业园作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之一,很早就开始注重企业降碳潜力,通过对企业的碳减排行为进行奖补,将碳减排工作融入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中,成立技术帮扶小组,建立辅导机制等方式,成功推动园区内企业开展碳减排生产。
减碳运动中,先立后破很重要。减少传统能源供应量,需要先想好新能源的补充,避免留下能源缺口。同时,煤炭不应该被消极看待,低效的煤炭消费才是需要淘汰的,这就要求大力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避免只重视清洁能源开发,轻视煤炭等化石能源效率提升的误区。
04

说到“双碳目标”,很多人都能联想到“能耗双控”,总觉得二者相似,但其实他们有着本质区别。“双碳目标”更像是众志成城的目标愿景,“能耗双控”则是手段,具有强烈的行业管理色彩。
9月份,“限电”、“停产”等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东北拉闸限电事件更是冲上热搜,成功出圈,大家都在猜限电背后的真正原因。其实没有“阴谋论”,根本原因是煤炭能源较为紧缺,导致电力供应紧张。
限电的开三停四、开二停五等举措,倒逼高能耗企业的转型升级。各个地区招商工作也把能耗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严守红线,只招引合格企业。面对本地企业,政府可以提前与企业进行沟通,一方面避免企业因拉闸限电出现订单无法完成的状况,另一方面灵活限电,完成能耗双控指标。
05

今年,央企加快了离京的脚步,目前已经有7家央企离开了北京,去往上海、雄安新区、深圳、武汉。而央企离开北京后,究竟搬去何地,也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之一。
经过分析,央企选择迁入城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产业契合度。比如,深圳一直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前沿阵地,华为、中兴、腾讯等一大批高水平信息技术公司都诞生于深圳,那么中国电子落户深圳便是合情合理。
央企总部落户,对于当地来说,并非是简单的GDP或者税收增加,更重要的是央企能带动相关产业集群的发展。所以想要招引央企落户,最重要并非政策优惠、营商环境等软因素,关键还是要看产业集群的“拳头”硬不硬。
06

疫情之后,各行各业都受到一定的影响,这时全球缺芯就已经出现了苗头,下半年各大行业的回暖,打得各个芯片厂商措手不及。如果说疫情是直接原因,那么芯片产业高度依赖全球产业链就是深层原因。
全球缺芯对中国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虽然短时间内芯片危机难以缓解,但这是一个芯片国产化的机会,中芯国际、力积电、华虹半导体等企业纷纷扩产,部分半导体企业同样选择了建厂。
各地要想半导体企业落户本地,除了企业本身,更重要是当地的产业配套、人才聚集度、科研创新指数等。当一切到位,招来半导体企业便是水到渠成。
07

2021年是“十四五”战略规划的开启元年,同时再次坚定了汽车电气化发展方向不动摇。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长,涉及了多个行业的发展,各地为了吸引造车新势力落户,可谓使了浑身解数。前不久,特斯拉放出建立二厂的消息,各个城市都压抑不住“躁动”的内心,相继向特斯拉抛出了“橄榄枝”。
一个新能源汽车企业落户,能带动整个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各方政府都有独特的招商“法宝”。以长三角地区为例,上海对新能源车企的吸引力来自当地产业基础、资源配套与政策机制;江苏地区电池、电机、电控产业聚集效应明显;合肥更有蔚来汽车这个成功案例,当做“金字招牌”。
08

今年,最火的跨界当属小米汽车。自小米官宣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以来,大家对最终“归宿”的猜测没有停止过,终于今年9月,小米宣布了答案——落户北京。
其实和小米一样,跨界造车的企业不在少数,华为、格力、百度、恒大······甚至哔哩哔哩都选择踏足新能源汽车产业。汽车行业面临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百年大变革也给了这些企业入局的机会。
跨界车企和造车新势力一样,是招商引资的“兵家必争之地”,原因在于汽车企业对地方政府的GDP、税收以及就业的大幅度拉动。但与造车新势力不同的是,无论是研发、制造所需资金,供需上的精准平衡,还是迅速被市场认知与接受,这条路并不轻松。
09

“双长制”是河南于今年10月底首次提出,在链长的基础上新增了盟会长。盟会长是由省内在该产业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联盟、协会或商会担任。
链长负责规划培育、推动产业集群能级提升、组织研究产业政策等工作。盟会长单位则要发挥企业(协会、商会)的市场优势,组建重点产业链联盟,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强化产业链企业自律,以此协助链长开展工作。
设立“盟会长制”是河南提升产业链的创新探索,将政府与市场、链长与企业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鼓励和调动头部企业的力量,发挥资源优势,通过市场机制和供求规律,由企业决定和实现资源配置,使企业这只市场的手挥舞得更加灵动和活跃。
10

双循环则是从去年火到了今年,在新发展格局下,双循环发展的的关键之处有三个,一是要将内需进一步做大,二是内需循环加速,三是内需与外需循环的相互促进。
双循环战略,直接决定资本市场与招商引资的走向。无论是着眼全球价值链主导地位,还是破局高端、关键技术的“瓶颈”,归根结底是自主可控的创新力。可以说,国产化及突破战略核心技术,是十四五战略新兴产业规划的重点支持方向。
泛科技行业中,除了半导体、高端设备、高端材料等,是今年以来市场的热点投资领域外,飞机、卫星互联网、北斗等众多战略新兴行业发展的军工行业,也是招商需要关注的焦点。
结语
如此看来,招商引资不再是单纯的招引项目落地,而是从产业配套、人才引进、企业培育、营商环境等多方面入手,印证了那句“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
在即将路过的2021年里,我们或三两成群,或踽踽独行,在招商引资的汪洋中拼命前行。2022年,祝愿每一位招商人能够抓住招商新风口,助力地区经济实现突破翻盘。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oshango.com/38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