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疫情的反反复复,对常年打工一族来说,也是深受影响。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疫情才能过去,日子总是紧巴巴的,感觉真的很郁闷。
相对于常年四处奔波的打工生活,辗转在城乡边缘的养殖业,似乎要平稳得多,是不是也勾起你一些蠢蠢欲动的创业冲动呢?
我们总是在努力寻找一些方法,简单可行,更加大众化。让更多的人拥有财富自由,然后我们把这种模式叫着大众化创业。
但实际意义上的大众创业只是一些理想思维,全民创业哪有那么容易?
这大概也是国家要推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初衷吧,因为没有政策的力量,谁也推动不起来,不过,每一次政策的推陈出新,总是被资本家先知先觉,换句话说,哪一次伟业的最初不是资本家打着各种幌子疯狂捞钱?我们小老百姓,要谋得该福利免不了要经历漫长的等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依旧是只能紧衣缩食地生活。平凡世界里,我们的任何冲动总是会被现实无情地打脸。
在养殖业,最大的问题仍然是销售问题,对中间商而言,任何时候,我们的生产都是过剩的,因为只有在生产过剩的情况下,它们的压级压价才会显得堂而皇之,而我们也只能默默承受。

回乡创业初期高产牧草将军菊苣的批量种植
不过,市场经济的鼎盛必然是资产过剩,滞销将一直持续下去,我不知道目前咱们是否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的鼎盛时期,如果是,那么种植业,养殖业将一直处于供大于求的怪圈里,贫富差距会被无限拉大,市场上最后只能仅存极少量的几个资本家。
也就是说,我们老百姓不要说创业了,就是生活也恐怕难以为继。
那么是不是我们又要回到过去那种寸土寸金的耕种时代了呢?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总想回到过去,过去总也回不去,那种时代似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状是大片大片荒芜的土地和荒凉的村落。城市的高速发展,带走了乡土上几乎所有的创造力,极度缺乏人才的乡村似乎没有前景与未来。在乡村市场上就那么几个屈指可数的人,根本承受不了创业带来的规模量产,城市的消化率似乎永远掌握在资本家手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想要脱颖而出,将要面临的困难难以想象。
小修小补的小型养殖模式,微乎其微的收入,根本不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既不能做大,又不能做小,城乡之间的养殖业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经济夹层里,像一只在烈日或暴风雨下卷缩在硬壳里的蜗牛,动也不是,不动也不是。
我们在不断的煎熬中努力寻找生机,我们需要用更多的模式和更宽的思维,来砥砺前行。专业的资本运作让各行业极度分化,各财团的运作像森林里的啄木鸟,充当着即是益鸟也是害鸟的双层角色。他们对养殖行业的垄断和操控让农村创业雪上加霜。

回乡创业初期土地耕种场景
这时期的每一个创业者的追梦历程,都是一部传奇,像一座又一座里程碑。鲜活地呈现出农民破茧成蝶的韧性与艰辛,农业的再次复苏任重而道远。
在沉重的生活压力和社会负担中,人口的红利正在大幅缩水,老龄化的养老是否后继无人,让生娃娃自然而然形成了迫切的社会问题。
从你开始从事养殖的这一天开始,这个社会问题也就成了你实现梦想的绊脚石。因为我们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不是养殖业本身,而是如何解决农村的人口问题。
只有更多的人,才能有更大的市场,现在一个又一个的空心村连片成林,出门连个打鬼的人都没有,养出来卖给谁?
按照这个逻辑,农村创业的未来也是需要多生娃娃才行,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目前要想有点起色,实际上也只能是到城市里面去抢人。
我们养殖业要抢的人首先应该是城市低收入打工族,当下受疫情影响迫使他们回乡创业也许就是一个契机。而回乡创业要么是养殖业,要么是种植业,其它的都是副业。
养殖业更加符合这些回乡创业者,因为经济投入与回笼屈指可算。同时,由于多年的打工圈子,对城市的洞察力已经熟透于心。至少在销售上,他们有一些途径,是可以直接卖给朋友圈的。在养殖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直播或者小视频平台,避开中间商,产生一些销售额。
这就是目前可以看到的一些夹层,我们似乎只能在这些夹层里面看到一线生机,着眼于这些小节,赚点小钱,规模尽量小一点,小到资本家们不屑一顾,然后获取一些生活的必须,先活下来,对,这年头,能活下来都是幸运的。
小市场,就得有小市场的办法,比如化整为零,提高单价。也就是说,把规模化养殖,分层简化,然后小批量上市,斩断中间商,让单价提高。
比如批量养殖的鸭蛋批发价是每斤四块五,改为自己出去卖零售,变成一块钱一个,单价无形中从四块五提高到六块五。同时将一万只的规模缩小到一千只。另外的办法就是用品种来比拼,放养就是其中的一种,比如将五十亩的圈养,变成五十亩的放养,将圈养的五万只变成放养的五千只,让全程的可视化效果展示给朋友圈,用优良的品质来提高单价。
还有的办法就是更多的组合模式,比如家庭农场的立体生态化模式。将家庭农场通过直销到户的模式,全程视频共享,让产品更多元化,人性化。比如农场代养模式,就是让用户远程购买指定产品,由农场来代养。信息高速公路可以让代养全程可视化,用户可任何时候远程监测代养过程。比如农场租赁模式,让用户足不出户在世界任何角落租赁农场。农场按照用户要求配置品种和工人,农场除了收取租金外,其它收入归用户所有。

牧草颗粒饲料加工机和颗粒饲料
农村创业的未来,终于还是会回到计划经济时代,因为只有计划经济,才能让所有的经济按照计划运行,养殖业和种植业完美配套,农副产品加工业轻车熟路,所有二手贩子也就是现在风生水起的经销商被迫转移到线下,因为产品按照计划由农场直接到户,没他们什么事了,他们只能到线下老老实实去做产业工人。可以假设一下:八零后驾驶农机让土地全程机械化,九零后收发货物做数据,00后配送,其它人进入流水线。
不过,这种由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的手段,可能是通过政策和农村创业者的区域绑定联手行动来实现的,顺其自然的过渡而不是断崖式的决裂。
要打破资本操控和垄断的最好办法就是采用合作社的农场模式,把创业区域的每一寸土地持有人都化成股东,绑定区域块,实现区域块的自己自足,建立农场直销到户的外贸体系,切断中间商。
这句话不好理解的话,就换一个说法:我们在创业区域建立种养结合的立体生态化基地农场,配套农副产品加工厂和外贸甚至是农批市场,省略物流成本,用内部价格低价将蔬菜瓜果肉类等农产品直供给内部的员工和股东,让他们用工资和红利抵扣的方式完成交易,没有中间商,甚至不产生经济流水。
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物流成本的意义,现在的农产品物流成本是非常高的,以我们这段时间卖的肉鸭为例,从鸭场卖出去的单价是5.5元,批发商发出去的是6.3元,小农贸市场发出去的是7元,农户买到手上的价格从10元到15元不等,从鸭场到餐桌经过了一系列的物流抬价,物流成本翻了一番。如果经过加工厂,那就更厉害了,一只烤鸭从农场到城里的超市,价格甚至翻了好几番。

批量养殖蛋鸭场景图
农场绑定区域块的方法就是把最低价格定为内部价,让所有的股东和产业工人自发地成为中间商,用自给自足的模式,顺应了市场规律,同时,也为计划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或者说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当股东和产业工人不断的利用内部价格获得收益时,实际上也就创造了饥饿备战时期,自然而然的为需求形成制定订单模式,计划经济就悄然开始了,不断有内部员工来订货,农场按照订单生产。
当然,这是有一定理想化的因素在里面的,因为真正实现起来一定没有这么简单,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最根本的问题不用担心,因为农场没有物流成本,价格是最低的。所有的股东和产业工人自己亲身见证了产品的生产过程,质量是放心的,也是最有保证的。一个东西在质量放心,价格最低的情况下,它的行业竞争力一定不会低。
这是吸引人才回流乡村比较靠谱的办法,这种自给自足模式能给乡村土地所有人带来更多的利益,他们的回流就会成为必然趋势,一个地方只要有人,那么,剩下的事情就好办多了。这也就符合了前面说的,只有更多的人,才能有更大的市场。

用来做种蛋的白鸭批量养殖场景
农业的发展或者说乡村振兴的成果体现,至少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口开始回流。这个阶段的意义是说明土地开始增值,在城市的低收入人群被首先吸引。第二个阶段,创业者开始回流。这个阶段的意义说明,农村已经具备基本的保障一部分人长期驻留的能力,创业者有了可创的项目。城市低收入企业家开始回流。第三个阶段,外来人口入驻乡村。这个阶段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说明该地区除了能满足已有人口的需求,还能养活外地人了。外地人是促进区域经济复苏的最大力量,因为他们能促使商贸的发展从小区域到大区域,意味着生意可以从本地做到外地甚至做到国外。
这必然是农村创业的未来。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aoshango.com/28881.html